今年是辛亥革命113周年,为纪念辛亥革命,讲好辛亥革命历史,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于10月28日在马院203室举行了一场以“继承‘振兴中华’革命遗志,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奋力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为主题的集体备课会。会议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展开深入研讨,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激发全体教师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共同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教研室主任王相东主持备课会,纲要课教师参加会议。
王相东首先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他指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革命,更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它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鼓励全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青年教师岑嫚婷结合丰富的史料,生动讲述了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口号的深刻内涵。她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朽统治,孙中山先生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岑老师强调,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细节,要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到孙中山先生及其同仁们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郑先兴教授带领大家深入分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及其与随后军阀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冲突。他指出,《临时约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但在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现实面前,其理想化的设计并未能得到有效实施。郑教授通过对比分析,深刻阐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无法完成历史任务的局限性,进而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最后,全体教师围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辛亥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备课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