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在七教203教室召开第三轮课程组集体备课会。会议聚焦历史教学逻辑深化与实践育人路径创新,通过教学示范、专家点评与集体研讨,探索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新方向。会议由教研室主任王相东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及专家博士共同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碰撞热烈。
以史为纲,深挖历史逻辑筑牢理论根基。杨晓玲老师以“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与启示”为主题,深入剖析红军战略转移的历史逻辑。她通过对比越南战争等国际案例,阐释“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独特价值,并借助长征中的关键战役细节,如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凸显党的战略智慧与斗争精神。刘丁一博士建议,课堂教学需增强叙事感染力,可通过“红军为何选择陕北”、“长征中的军民鱼水情”等故事化讲解,避免理论教学的空泛化。王根生老师则以“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救国探索”为题进行教学展示。他系统梳理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通过地图2D演示太平军行军路线,结合《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文献,生动还原历史场景。课堂抛出核心问题:“为何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成功?”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政治局限、文化观念等多维度展开分析。贾康博士在评课中强调,需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双重性,例如面临太平天国“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学术难题,须辩证地解读既是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又因长期战乱导致政策空转,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史学思维。
专家把脉,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并重。专家为课程设计提出精准建议,郑教授指出,历史教学需紧扣“重点、难点、亮点”,例如在解析各阶级运动时,应突出其历史条件、内在矛盾及时代局限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认知框架。王相东强调,理论教学需与实践主题深度融合,建议增设“历史情境模拟”“角色辩论”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个为什么”,深化理论认同。贾康博士从细节入手,以红军长征路线为例,提出“地理环境与战略决策关联性”的讲解思路,通过具体地形图、行军日记等史料,生动展现党的灵活战术。朱怀远老师则提醒,历史评价需避免片面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基于多元史料辨析争议,以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思政课的共同本质问题。
凝聚共识,创新路径赋能思政育人。通过研讨,大家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兼具“史学家”的严谨与“教育家”的情怀,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论扎根实践。为此应当:构建“逻辑+故事”双线教学模式,将历史脉络梳理与人物故事穿插结合,例如通过“洪秀全的理想与现实”、“长征中的普通战士”等微观生活叙事,增强课堂感染力;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利用动态时间轴、虚拟历史场景等技术,还原重大事件现场,提升学生参与感;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整合地方红色遗址、档案馆资源,设计“重走长征路”“档案里的中国”等实践项目,推动理论教学向实践转化。
此次备课会历时三个小时,既有深度的学术探讨,又有务实的方案设计,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将继续以历史为镜、以实践为尺,奋力书写育人新篇章。
备课会现场(一)
备课会现场(二)
备课会现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