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融历史逻辑 创教学新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举行教学展示评议活动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于5月15日在七教104举办教学展示评议活动。教研室主任王相东主持会议,课程组全体教师及教研室内外专家共同参与,通过课程示范、专家点评与集体研讨,探索历史教学与技术创新融合的新路径。

以史为鉴,多维呈现历史逻辑。活动中,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专题教学展示。杨晓玲老师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为主题,通过“一场谈判舍生忘死谋和平”、“一次会议八方登场吐心声”、“一堆迫害真假民主现真身”、“一场内战势如破竹谱新篇”四个片段递进教学内容。课程以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引入,结合珍贵影像、历史图片与动态图表,生动还原党在关键历史时期的斗争智慧,阐释“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能领导新中国建立”的核心命题,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自主提炼历史规律。王根生老师聚焦“辛亥革命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以大历史观用时间轴技术三阶段简要梳理了广义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课程还抛出开放性问题,比如“其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何以成为主角”,激发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从经济、文化、社会多维度展开思辨。课堂融入了许多AI技术,设置学前任务分析,制作数字人,分组协作绘制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时间线、“武昌起义”流程等,帮助学生从革命兴起和经过中理解成败的深层原因,深刻领悟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以评促改,精准把脉教学优化。专家对展示课进行深度点评,教研室成员围绕课程设计展开热烈讨论。郑先兴教授指出,历史教学需兼顾“史实严谨性”与“课堂生动性”,建议进一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例如结合实地考察或口述史资料,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针对技术应用,王相东高度肯定AI互动的创新价值,同时提醒“技术应为内容服务”,避免形式化倾向,需强化理论阐释的深度。贾康博士提议构建“历史事件数据库”,整合图文、音视频及虚拟仿真资源,便于灵活调用。陈流芳老师建议增设“历史情境辩论赛”、“微课题研究”等实践环节,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以新致远,聚力教学提质增效。王相东在活动总结时强调,思政课教师需以历史逻辑筑牢理论根基,以技术创新激活课堂活力。未来教研室将重点推进三项改革:一是开发“历史+科技”融合课程包,引入VR重现场景、AI动态推演等工具;二是建立校地协同育人机制,联合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三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设“学生参与度”、“思辨能力提升”等考核维度。

此次教学展示评议活动,既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尝试,亦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教研室全体教师表示,将坚守育人初心,持续探索历史教育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新模式。

活动现场(一)

活动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