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创新教法强引领 夯实基础促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举行教研活动

9月5日上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七教102召开新学期教研活动暨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王相东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备课会。

备课会围绕教学创新、课程标准化与价值引领展开深度研讨,通过说课展示、技术培训与专家点评,凝聚教学共识,为新学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聚焦教学创新:技术赋能与内容深化。朱怀远老师在说课环节提出“以史为媒、以政为魂”的教学理念。他通过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近现代史的政治逻辑与时代价值,并强调需明确历史分期背后的理论依据。其课程设计融合争议性问题讨论与多媒体资源,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强化学生对中国道路选择必然性的认知。黎格老师充分肯定这一模式,认为“问题导向+技术赋能”能有效提升课堂吸引力,建议进一步利用数字工具构建沉浸式历史场景。王相东则针对教学标准化提出具体要求。他演示了数字日历的制作方法,帮助教师科学规划教学进度,并强调需统一使用教育部审定的课件,确保理论表述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此外,他详细解读了课程考核方案与教案编写规范,指出“考核应兼顾知识掌握与价值内化,教案需突出重难点与育人目标的衔接”。  

强化价值引领:历史与政治的深度融合。朱怀远老师以导论课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目录梳理帮助学生构建课程整体框架。他围绕“为何学习近现代史”这一核心问题,结合党史中的关键抉择案例,阐释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家国情怀。郑先兴教授在点评中重申了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本质属性:“这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以政治引领为核心的课程。”他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避免单纯史实罗列,而应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例如通过分析各历史分期的转折点,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为什么”的深刻内涵。陈流芳主任补充提出,需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如设置“历史情景模拟”“政策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理论认同。  

凝聚共识:以教研合力提升育人实效。本次教研活动明确了新学期的三大方向:一是推动教学技术融合,开发“历史事件数字图谱”“虚拟红色纪念馆”等资源;二是强化集体备课机制,建立教案互审、课件共享制度;三是深化价值引领研究,组建“历史与政治理论融合”专项课题组。

王相东总结指出,思政课教师需以历史厚度承载理论深度,以创新形式激活课堂活力,真正实现“寓理于史、寓教于行”。与会教师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培养有历史自觉、时代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教师讲课风采

教师讲课风采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