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四教406举行课程组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王相东主持,课程组全体成员参与。会议聚焦历史教学与科技融合、思政课堂创新设计等核心议题,通过示范课展示、互动研讨等环节,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深耕纲要课堂,应以史为鉴筑牢信仰根基。会上,杨晓玲老师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开辟新道路的深远影响》为题进行教学示范。她围绕着“为什么要继续革命”与“怎样继续革命”两条主线,深入剖析国民党的历史局限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结合详实的史料、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板书,还原了历史原貌。课件设计上,杨老师巧妙运用图表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可视化,既增强了课堂的学术深度,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效率。在评课环节,与会老师高度评价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致认为杨老师的课堂“史料扎实、逻辑严谨、启发性强”,为历史专题教学提供了优秀范例。郑先兴教授指出:“历史教学是思政课的灵魂,只有讲清历史逻辑,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科技赋能教学,当以新促变激发课堂活力。王相东以《现代科技与思政课融合的实践探索》为题进行纲要课“导论”说课分享。他提出,思政课需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其转化为教学创新的“催化剂”。在课堂设计中,他引入“学习通”平台,设置实时答题、弹幕讨论等环节,实现师生即时互动。例如,在讲解“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他设计小组辩论活动,帮助学生沉浸式理解纲要课的课程内涵。郑先兴教授对王老师的探索给予充分肯定:“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这种‘技术+互动’的模式,既符合‘Z世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又强化了思政课的思辨性。”教研室成员也纷纷建言,提议建立“思政课技术资源库”,共享优质课件与工具模板,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此次备课会历时三个小时,既有深度的理论碰撞,又有务实的方案研讨,充分展现了教研室“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优良传统。与会教师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备课会为起点,持续探索思政课改革的新路径,为培养有历史自觉、科技素养、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备课会现场(一)
备课会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