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教研室在学院203召开集体备课会,聚焦教学工具应用、教案设计与民族意识专题研讨。会议由教研室主任王相东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围绕教学创新与理论深化展开深度交流,为新学期教学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王相东以“教学工具与课程设计的现代化转型”为主题开展专项培训。他系统演示了“学习通”平台的互动功能,包括实时答题、弹幕讨论与数据统计分析,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数字化教学技巧。针对教案设计,王主任强调“个性化设计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学生认知规律”,并以课程导论部分为例,解析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案例嵌入与科技工具融合,构建“理论-实践-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他特别指出,智能技术应服务于教学内容,例如利用AI生成历史场景模拟、构建动态知识图谱,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主动性。
在集体讨论环节,郑先兴教授以“民族意识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为题作专题发言。他梳理了从传统民族认同到现代民族意识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民族意识在近代革命中的觉醒过程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与会教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认为民族意识教育需与纲要课的政治属性紧密结合,通过历史事件对比、文化基因分析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与时代意义。郑教授在点评中高度评价这一教学设计,称其“既夯实了历史根基,又凸显了思政课的育人导向”。
本次备课会明确了未来教学改革的三大方向。一是建立“技术-教研”融合机制,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整合优质课件、智能工具与典型案例;二是推行“个性化教案备案制”,鼓励教师在标准化基础上创新教学表达,形成“一师一策”的特色方案;三是深化理论专题研究,计划开设“民族意识与时代精神”“历史思维培养”等系列微专题,推动课程内容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升华。
王相东总结指出,此次备课会既是一次教学技能的练兵,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全体教师表示,将持续推进教学技术、设计与理论的协同发展,打造有政治高度、历史厚度与技术新度的思政课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备课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