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精耕课堂质量 激活教学新动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召开期中学生座谈会

为深入了解教学实际,提升课程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于4月24日在四教309召开期中学生座谈会。教研室主任王相东主持了会议,近30位师生代表参加。会议重点围绕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师生互动等环节征集学生意见,共梳理出四类核心反馈。

课堂教学。学生普遍反映,部分课堂存在“教师讲授多、学生参与少”的现象,建议增加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避免“填鸭式”教学。有学生指出:“老师语速过快、细节冗长易导致注意力分散,希望精简内容,突出结论与逻辑主线。”此外,课件设计需更简洁,部分课堂PPT文字过多,图文结合不足,建议融入微视频、动态时间轴等资源,增强直观性。

课堂纪律。手机使用频繁、后排学生参与度低是纪律管理的突出问题。学生提议“强化课堂纪律,如设置手机收纳袋、实行小组监督机制”。针对学习动力不足,建议“优化加分机制”,例如通过课前预习加分、小组汇报奖励综测分等方式激励主动学习,同时避免“强制回答问题”引发抵触情绪。

作业与考核。作业量过大、截止时间紧张是主要槽点。学生呼吁“减少重复性题目,延长作业提交周期”。部分课堂存在“与课本关联度低”的拓展内容,建议作业设计紧扣课程核心,增加开放型问题,如结合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此外,有学生提到“小组汇报过多挤占自主学习时间”,希望平衡集体任务与个人思考空间。

教学资源与实践。学生对“沉浸式教学”期待较高,提议利用AI工具、虚拟场景还原历史事件,或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实地研学。部分反馈强调“增强现实关联”,例如联系俄乌战争等热点解析历史逻辑,或通过学生身边案例引发共鸣。此外,预习复习资料的系统性、课堂加分规则的透明度也需进一步完善。

王相东表示,将逐条研究学生建议,重点从“优化互动形式”“严控课堂纪律”“科学设计作业”三方面推进改革,推动纲要课教学更贴近学生需求、更富有时代活力。

学生反馈

1_副本.jpg

王相东老师总结

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