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政课实践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成果

用经典淬炼思想,用信仰指导实践——我校举行第四期“信仰教育研习班”开班仪式暨宣讲大会

       10月18日下午,我校第四期“信仰教育研习班”开班仪式暨宣讲大会在第一教学楼107教室隆重举行。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传广教授应邀为我校学员作题为“我读《共产党宣言》”专题报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权麟春、副院长王相东、余九林,全体思政课教师以及460多名研习班学员参加了大会。大会由余九林主持。   

       权麟春作了动员讲话。他说,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信仰教育研习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我国的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真理,就需要我们自觉坚持和捍卫。它的价值性主要体现为始终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信仰就是对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信仰教育研习班就是让同学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持久且生生不息的理论才是经典。希望各位学员在信仰导师的指导下,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在经典原著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每期研习班几次授课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多读经典,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信仰导师代表王璇老师再开班仪式上分享了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体会。她提到,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对青年的信仰教育,并把这一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要求青年大学生注重理论学习、脚踏实地,还需要仰望星空,提倡大家要志存高远、弘扬追求、探索真理,把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融入时代主题。研习班学员外国语学院18级学生余洁同学立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视角,畅谈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体会,表达了对举办信仰教育研习班意义的认识和强烈期待。

       刘传广教授从《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写作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给学员们分享了经典研读的方法。他认为,《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文献之一,尤其是近现代影响最大的经典文献之一。在其发表170年后的今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持续的,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他引用马克思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所的:“这些理论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强调经典作家本身也在强调理论、特别是具体策略要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研读经典要亲自去读,要结合当代现实问题去读。刘传广教授结合原著原文,通过纵向、横向对比,分析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和中国、十七到十九世纪欧洲现代化取得的巨大进步与成就,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意义及其问题桎梏。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实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危机的背后则潜藏着经济财富、政治权利、文化教育的两极分化;公平和正义问题凸显出来。为解决该问题,正义者同盟,也就是后来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了孜孜不倦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科学构想“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学生通过研读经典,用信仰的源泉滋养心灵,用信仰的火种照亮精神家园,用经典升华境界,用信仰的力量引领行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全体师生唱国歌

刘传广教授发言

信仰导师代表王璇老师(左),学员代表余洁(右)发言

开班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