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政课实践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成果

关于“佛系”观念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及唤醒机制的调查报告——基于广州地区-2017级电商3班万江燕等(指导老师:王静仪)

关于“佛系”观念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及唤醒机制的调查报告
——基于广州地区
 
 
  班级:2017级电子商务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三班
  调查小组组长:罗滦    学号:201704070324
  调查小组组员:万江燕  学号:201704070331
  执  笔  者:万江燕     学号:201704070331

 
      内容摘要:“佛系”是指一种看淡一切,无欲无求,“看破红尘”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潮。随着佛系的流行和被理解,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用来标榜自身,成为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在随着社会步伐加快,青年们面对的社会压力逐渐变大,于是选择佛系的态度来看淡一切,关注自身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避免情绪的恶化,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对于自身的健康存在着好处。但是,在事情还没有努力和行动之前,就以“佛系态度”自居,认为“做不到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用这种心态减轻失败的难堪,为自己的不努力找了一个体面的借口,把自己的失败说成了理所应当。在这样的人群中,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积极的思潮也受到了挑战。通过本次就“佛系”对广州地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所的数据,深入了解了对“佛系”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并得出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佛系观念;大学生;影响;唤醒机制
 
 
      一、调查背景
      
“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11月21日,微信公众号“留通社”发布文章《胃垮了,头秃了,离婚了,90后又开始追求佛系生活了?》,“佛系”进入大众视野。于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开始刷遍朋友圈,引发共鸣、被“戳中内心”的网民转发和热议,随后,其他社交平台纷纷跟进,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的评论进一步提升了该词的关注度,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成为热点词汇。佛系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佛系还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考生”“佛系恋爱”“佛系生活”“佛系消费”等一系列的流行词汇。
      随着“佛系”的流行,这种思潮被过分解读。恰当的“佛系”可以减缓内心的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但是过度的“佛系”就是一种“丧文化”,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造成精神的空虚,迷失自我,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已经可见一斑。
      本次的调查能更深入地了解到“佛系”观念对被调查者即广州地区的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并且结合当代的社会现实以及被调查者群体的背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以此对应的建议方案。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  所肩负的责任,认识到如果不正确的看待佛系的生活态度,会让自己迷失掉自我,失去竞争力。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自身的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自身价值
 
      二、调查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内容
      调查时间:2018年6月至8月
      调查地点:广州地区
      调查对象:广州地区在校大学生
      调查形式:网络问卷调查形式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是关于“佛系”观念对广州地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及其唤醒机制的分析报告,调查相关的“佛系”观念存在的比例、原因、影响、应对方案等。
 
      三、数据分析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为广州地区的大学生群体,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04份。
      (一)大部分学生都有“佛系”的思想
      因为采取的形式是网络问卷存在着对象的选择不够均匀的情况,所以女性大学生居多,以大一的学生为主。但由于调查的主体也是大学生,所以不会影响调查结果数据的准确性。
      从图1可见,有30.26%认为自己是“佛系青年”,在这个调查中经常使用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词汇的频率占比66.30%。而不确定是否是“佛系青年”的占比32.89%,其中经常使用佛系词汇频率的占比56.00%。日常经常使用佛系词汇的占比达到48.36%,偶尔使用的占比36.18%。由此可见,大部分是大学生都存在着“佛系”的思想,并经常性地使用“佛系”词汇。

      (二)“佛系”思想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广泛流行
      从图4可见,经常听说过“佛系”的占比达62.17%,偶尔听说过“佛系”的占比到33.22%,而几乎没有和完全没有听说过“佛系”的仅占比不到5%。因而可知,“佛系”思想在大学生的群体普遍流行。很多人经常说起“佛系”,也会通过其他的社交渠道听说了解到过。“佛系”成为日常的流行思想,对于大学生及其身边的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佛系”观念也可取,但要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
      从图5可见,在是否想过要摆脱“佛系”观念的问题上,认为“想在一些事上保留佛系,但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占比72.37%。有16.12%的人认为“有,想摆脱,但当下的情况无力改变”,也有少数的11.51%认为“没想过,觉得不争不抢的状态挺好”。由此可得,佛系思想有可取之处,不能一味否认。但是不能在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的佛系思潮中浸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在佛系的思想下保持好自己的本心,守得住初心,守住“总的有走心的地方”的底线。

      (四)“佛系”态度并不值得美化
      该组数据调查了 “佛系”态度是否值得被推崇。从图6可见,可以以此自嘲,但不值得美化的,占比35.53%;认为佛系是种丧文化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颓丧,占比21.05%;认同该态度,而且接受的,占比18.09%;也有认为这只不过是流行词,没必要在意的,占比25.33%。
      综上数据所示,多数人认为“佛系”态度不值得被推崇,可以自嘲,可是不应该美化佛系本身;而且“佛系”的无所谓,会对人的精神和意志造成一定的颓废,无意向上;另外的也有部分人没有认识到“佛系”的消极影响,觉得只是一时流行,甚至还有以此态度自居的。由数据可见,虽然大部分数据显示“佛系”态度不值得美化,但也有很多人,对“佛系”的消极浑然不知。
      (五)“佛系”青年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迷茫
      在大学生群体的未来目标和规划当中,从图7可见,超过一半的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有目标没有规划的,占比达到53.29%;另有少部分人是没有目标也没有规划的,占比11.51%;剩有35.2%是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的。由此说明,很多的大学生青年都是处于迷茫的状态下,有目标没有规划很容易在生活的消磨失去斗志,磨灭掉理想,然后自以为稳定地过上所谓“佛系”的不争不抢,随波逐流的“佛系生活”。
      (六)在“佛系”外衣下逃避现实
      该项调查了关于造成“佛系”的的原因分析,从图8可见,有63.49%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受社会的影响,在快节奏、高追求、大压力的状态下不得不躲避超出能力的欲望压力;本身性情的缘由占比达48.36%;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者的达39.14%;逃避现实、懒惰借用“佛系”的也不在少数。可见,“佛系”成了大部分人躲避现实冠冕堂皇的借口。
      (七)“佛系”思想对于个人和校园风气带来不良影响
      从图9可见,“佛系”思想可以缓解压力,减少焦虑的占比60.2%;但造成青年精神空虚和迷失自我,不思进取的校园风气的形成占比达55.59%;助长自身惰性发展,容易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占比48.68%;造成享乐风气风行的占比43.42%。可以看出,“佛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受到了威胁,对校园的风气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四、原因分析
      “佛系”文化也被称为一种“丧文化”,指的是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于颓废和绝望泥淖中,无欲无求,麻木地生活着。本质体现就是“断舍离”,无欲无求,“看破红尘”,不大走心,看淡一切。他们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中,没有烦恼,没有杂事。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的精神,缺乏创新,奋斗的精神,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容易被一些流行的不良思潮所影响。导致这种“丧文化”的流行,存在着很多因素:社会的、时代的、心态的、风气的、还有思潮自身本质的等。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佛系”该词的含意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其特点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第一位的,事情都想依照自身的节奏来做。这种思想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并且“深得民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是因为其击中了现今社会的一个痛点: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快,事业高追求,精神压力大已成为了一种常态。故而,“佛系”态度的出现无疑是让那些活得很累,压力很大的年轻人放松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直击年轻人心扉,折射青年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引发追捧。
      物质充裕的大背景下造成的低物欲。目前的生活和旧时代的生活对比来说,我们大多数人几乎都是过着安稳的小康生活。由于一直是处于饱和的状态,对于物质方面少有忧愁。故而让一种青年形成了物质欲低,不思进取,不知竞争,满足于基本生活,对物质没有多大追求的意识。
      “佛系”催生了相应的经济模式,而更加的认可了佛系的生活态度。“佛系”思潮的出现,也催生了相应的“佛系”经济。比如外卖,有时候真的懒得去做饭、买饭的时候,直接一个电话便让饭店直接送来,这更助长了“佛系”的惰性;“佛系养蛙”、单人旅行、单人KTV等等,让“佛系”实物化有了相对的“群众力量”在社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社会关怀的缺失。网络上对于“佛系”戏谑成风,社会对于青年人缺少对社会的关怀和理解,缺少正确的引导,一味地批评指责。须知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一味地反对、指责,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大学生是个半只脚踏入了社会的学生群体,面对来自就业的压力,面对来自大学生活的不适应,面对来自与过去的应试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面对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他们会表现出迷茫,表现出手足无措。他们有太多的压力和焦虑,容易在自己的路上迷失自我,他们会选择逃避,畏惧挑战,失去担当和责任。大学生们部分缺乏独立的思考,也是对新思想接受得最快的一类人,故而更多的人会不自觉的“佛系”起来了,产生了佛系的生活态度。青年大学生对“佛系”的概念过分解读,调侃成风,并且会跟着这种风气随波逐流,盲目从众,缺乏独立思维。
      而在这样的风气盛行的情况之下,学校方面没有对这种风气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放之任之。在“佛系”观念带来了不良的后果之后又对其进行批评、指责,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和对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导致大学生的心理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之后,选择了一种“丧文化”作为自身的掩饰,逃避压力的工具。
 
      (三)家庭背景及观念影响
      如今年轻的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物质相对充裕。在相对舒适的环境长大,接受还算开明的教育,不必为柴米油盐费心。父母的关怀备至,让青年们缺少忧虑意识和锻炼。在家长的观念里,有一个常见的观点:“毕竟还是个孩子”。于是,处处宠爱,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半点的委屈。溺爱孩子的父母会事事都为孩子准备妥当,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做家务,生活如同婴儿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为孩子的前程铺好了路。在遇到暴风雨就会往温室里面缩,总是觉得没关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滴墨水尚且不能染一盘清水,但日积月累就会变成一盘墨水。习惯了逃避,会软化了傲骨,“温柔”了骨气。
      (四)大学生的人生观
      内心缺少坚定的信念:这一代青年人经历过的沧桑少,意志容易被享乐主义所腐蚀,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中。在经历磨难的时候,还没有在打倒困难之前就已经先被困难打倒了。缺乏信心:有时候在遭遇一点点的挫折的时候,心中没有了主意,一味地将这些挫折放大,不断的给自己催眠,让自己沉溺于“无力乏天”的错觉里,进而放弃挣扎,一切认命。从“我一定可以完成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算了,反正也不是很有必要”“做人嘛,开心最重要”有着一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的心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逃避责任,畏惧挑战:挫折带走了他们的动力,前路更多的是迷茫,所以不愿去背负更多未知的风险,想着如果什么都不做,虽然得不到任何好处,但也意味着不会再失去什么,内心的坚守也慢慢决堤。“感觉身体被掏空”,即便有前进的目标,也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受挫之后,迷失了方向,便索性放任自流,失去对生活的追求,以避免自己受到更加大的伤害。
      为自身的懒惰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佛系”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懒系”。青年人乐意待在自己的“安逸”的生活中,缺少烦恼,打着我是“佛系青年”的幌子光明正大地懒,让他们的懒变得无可厚非。他们怕麻烦,所以能外卖就不会出门;能网上解决的事情就绝不会见面谈;不会做一些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经营感情累,就宁愿单身;能“将就”就不会“讲究”;淘宝申诉退换货麻烦,自动确认收货,差评也懒得给就默认好评;现在的生活稳定,就不会想着再做过多的改变……认识到自己的欲望与现实的差距,所以选择让步,放弃抗争。可是啊,麻烦让你选择了懒惰,并给你一个“佛系”的名号,你就安然的接受了。放弃了自己的担当,忘记了生活本身就是个麻烦,梦想的追逐也是解决一连串麻烦的过程。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五、可行性分析
      “佛系”存在着利弊,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佛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大致有:缓解压力,减少焦虑;造成大学生迷失自我,不思进取;生命观的消极化;畏惧挑战,缺乏自信;助长本身的惰性,形成享乐主义等。
      (一)给予青年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关怀
      “佛系”不是只有悲观的影响,恰当的“佛系”能减轻心理的负担。对于一些超出了能力之外,又在竭尽所能又无法达到的事情,可以选择“佛系”的心态。不必过于执着,让自己背上重大的心理负担,学会合适的“断舍离”。在生活的同时适当的照顾自己的兴趣,学会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放松自己,不要让自己完全被生活“生活”了。
      给予更多的社会关怀。社会应该关心和爱护青年人的成长,不是一味地批评与不屑。成长是一个过程,应该给予理解与帮助。帮助青年人培育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个人价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教育大学生培育积极的,健康的,理想的社会心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和主流媒体要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传播正能量,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呵护青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咨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地加以引导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思想的素质。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打磨自身的意志,找到方向和动力。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大学生学会承担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培养起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也应该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家庭的教育和正确的观念引导
      父母的传统观念需要改变。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不是家长想成为的第二个自己,而是孩子成为自己心中的他自己。不会有人一直陪伴着走下去,成长的道路注定是坎坷的、孤独的,不能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温室中。想要孩子成才成器就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自己的人生。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关心他们,教导他们如何去独立生活,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选择,如何走自己的人生、坚定自己的理想。
      (四)找准自身的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认识你自己”清楚自己的追求,明白自己的方向,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计划,明确自己在什么时间段应该完成什么事情。按照自己的目标规划进行,这样才不会在生活面前无所事事。不要被生活安排,而是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活出来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守住“总要有走心的地方”的底线。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青年人的本钱就是年青,青春正是奋斗的好时间,不要在应当努力的时间里选择了安逸。坚定信念,守住初心,不能过早地放弃希望,“看破红尘”。坚持一定的原则,认真对待该认真的事情,给自己的心中保留一点该有的执念,只有不放弃生活,生活才不会抛弃你。
      改变,从自身的小事做起。改变自身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时刻警醒自己“这是病,得治”。每天给自己一个小目标,每天都要好好完成,不能拖延,不能累加。改变松散的状态,一天天下来就会慢慢变得踏实。抛弃“肥宅”,尝试跑步,不吃外卖,去食堂,泡泡图书馆,少刷抖音、微博、淘宝,不要熬夜,去吃早餐,适当减肥,多学技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7.
[2]贵婷.“佛系青年”走红网络——舆论场之外也应对青年多些关怀[EB/OL].http://www.xinhuanet.com/yuqing/2017-12/26/c_129775453.htm, 2017-12-26.
[3]储旭东.莫让“佛系”观念绑架青年人[EB/OL].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7-12/25/c_1122164863.htm,2017-12-25.
[4]王钟的.“佛系”生活实为逃避[EB/OL].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7-12/25/c_1122164861.htm,2017-12-25.
[5]陈之殷.没有坚守的信条 佛系不如称之为懒系[N]. 中国青年报,2017-12-19.
[6]李妹妍. “佛系”来袭:是豁达还是逃避?[N]. 羊城晚报,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