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谷飘香。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院科研工作喜获丰收。郑先兴教授申报的《汉代道德信仰及其画像传播研究》获批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这是学院建院以来教师主持的首个教育部项目,实现了我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零”突破。10月23日,学校收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件(粤社科联函〔2023〕62号文),同意我校申报的三个科研平台为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实践研究中心”为我院申报。该基地的获批标志着我院在省级科研平台项目上取得了“零”突破。还有王璇老师申报的《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课堂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获准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级科研平台项目的“双突破”,标志着我院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汉代道德信仰及其画像传播研究》项目,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研学话题。汉代是中华道德文化繁荣定型时期。汉代秉承先秦诸子的道德思想与治国理念,用于并勇于创新实践,从而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理念,如“五常”“五伦”“五福”“五行”等等。这些道德理念被汉代国家采纳推广,不仅予以法制化、制度化,同时还诉诸图像,刻绘在客厅、祠堂甚至墓室,供人们学习模仿。今天人们缩能看到大量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即是遗存于汉代墓祠中的道德画像。课题负责人郑先兴教授长期致力于汉画像的研究,在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下,先后出版专著《汉画像的社会学研究》《民间信仰与汉代生肖图像研究》等专著。《汉代道德信仰及其画像传播研究》既是其长期汉代文化研究的延续,也是响应新时代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贡献一份力量。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实践研究中心”(以下称“研究中心”),是由我院组织申报、学校党委书记唐明勇教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王仕民院长为首席专家、15位专职教师组成研究团队的省级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该“研究中心”围绕网络实践理论研究、思政网络实践教学数据库建设、思政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思政网络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等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打造成为集理论资源、实践资源、自主学习、互动展示、评价反馈为一体的思政网络实践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成功获批得益于省社科联领导、学校董事会、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科研处职能部门的有效指导,得益于我院科研工作者的担当作为。我院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实践”研究为切入点,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献计献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社科智慧。
《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课堂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课题旨在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课堂,促进数字赋能的教学变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实现高质量育人的现实需求。课题研究涵盖思政课数字化理论基础研究、思政课数字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实证检验及构建与完善“云课堂+多元智能主题活动”的思政课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型等方面内容。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部署与实施,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应对新阶段人才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工作在2023年金秋的收获,是学院一年来实施的“科研提升战略”的阶段性成果。2023年伊始,王仕民院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十大战略”举措。科研工作上实施“科研提升战略”,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提升教师科研素养为基础,高职称教师为骨干,团队作战攻坚克难,知名专家指导助力,思政论坛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年来,教师申报国家、省、校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9项,其中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1项、广东省科研平台项目1项、广州市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项、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立项1项、广州商学院科研立项6项、广州商学院党建立项1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走在了学校前列。